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是在周恩来总理提出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逾半个世纪的发展,近代物理研究所已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重离子科学综合研究中心,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主要从事核物理基础前沿和重离子束应用研究、同时发展先进粒子加速器及核应用技术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ADS嬗变系统、先进粒子加速器等。
近代物理研究所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三项大科学工程建设,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重离子物理及交叉学科研究创造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重离子治癌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使我国进入重离子物理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国际先进行列。同时,在核技术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
近代物理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660多项,其中获国家奖17项、省部级奖158项。获得的主要科技奖项有: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获得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重缺中子区近滴线新核素合成及核结构实验研究,获得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8次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成就、科技新闻、科技进展和全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新核素合成研究”入选“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种类齐全、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加速器工程建设、运行和相关科学研究队伍。现有职工总数874人。全所77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科技人员223人、中级245人。两院院士4人,杰青10人。全所69名研究员中,45岁以下人员占50%以上。全所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2人,硕士学位人员243人。在读研究生296人,在站博士后5人。
近代物理研究所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20多个联合研究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